如今的辦公室上班族經常久坐,每天的上班時間都在坐著,經長時間的不良姿勢導致後背的肌肉群疼痛,後背肌肉疼痛成了此人群的健康威脅。而且很多人,常常坐著都不運動也會出現腰椎問題,那又是為什麼會這樣,又是那一部分人容易出現這樣的情況?現今社會,後背疼痛已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健康問題。鄭語皓分享網路上關於背痛原因的文章,鄭語皓關心您。

造成後背疼痛的常見原因

1、肩周炎與後背疼痛

肩周炎會引起肩關節疼痛,隨著病情的發展,疼痛範圍會不斷加大,部分患者會出現後背疼痛,特別是肩周以勞損性為主的,更加容易出現這種類似的疼痛現象。

2、頸椎病可以引起後背疼痛

頸椎病發生在頸椎,怎麼會引起後背疼痛呢?殊不知,頸椎第四、五、六頸椎的脊神經後支向背部延伸,支配上背部的皮膚肌肉。所以當頸椎發生病變的時候時,如果牽拉到第四、五、六頸椎的脊神經後支,就會導致出現背痛。事實上,頸背疼痛、手臂上肢無力、發麻,頭暈、噁心甚至視物模糊,吞咽模糊也都是頸椎病的症狀表現。

3、呼吸系統引起的背部疼痛

如果系統疾病如胸膜粘連、肺癌與結核等,都是可以引起肩背疼痛的,但一般疼痛不適的部位會在後背、側背或肩胛部。

4、強直性脊柱炎引起的後背疼痛

強直性脊柱炎患者會出現慢性泛發性或持續性腰背痛,棘突有壓痛感,晨起後後背腰部僵硬,後仰時背腰部疼痛加重,活動後好轉,久站或行走易疲勞。患者多表現為下背和腰部活動受限,體檢可發現腰椎棘突壓痛,脊椎旁肌肉痙攣,後期可出現肌肉萎縮,甚至駝背畸形。

5、內臟疾病引起的牽涉性痛

婦科盆腔疾病,攝護腺疾病等可引起下腰痛,腎臟疾病如結石J瘤、腎下垂、腎盂腎炎及腹膜後疾病如膿腫,血腫等可引起腰背涌,肝股和心臟病可引起背部疼痛。

預防背部疼痛的生活常識

一般情況下,後背的疼痛會反覆發作,那麼生活中哪些事情或者生活細節可以有效的減少這一類的情況發生那?

1、彎腰、舉重物要屈膝

彎腰時,背部受力最大。拾東西或舉東西時,最好彎下膝蓋,這樣受力區域主要集中在腿部,而不是背部。另外,兩腿最好分開,後背挺直,讓重物儘量靠近身體,減少背部壓力。如果平時總背比較重的背包,應注意經常調換受力的肩膀。

2、背部、腹部鍛鍊同樣重要

體操和伸展運動有助於改善背部健康。可以多做一些低強度運動,散步和游泳等運動,但是蝶泳也會對背部肌肉造成壓力,不適合背疼的人。舉重、籃球等,也不適合背疼的人。另外,鍛鍊時除了要注重強化背部肌肉,還要加強腹肌鍛鍊,從而為背部提供更好的支持。

3、保持正常的體重

體重過高會壓迫背部肌肉,大多數肥胖者都存在慢性背疼問題。尤其是如果短時間內體重增加,也可能會一下子加大背部肌肉和韌帶的負擔。

4、少穿緊身褲

經常穿緊身褲會造成腹部肌肉比較鬆懈,不利於支持背部。還有高跟鞋會增加背部負擔,女士應該減少穿高跟鞋,鞋跟不超過2.5厘米最好,不宜太高。

5、坐立身姿很重要

人在左立和站姿的情況下,後背都是承擔著比較大的壓力的。如果想保持正確的姿勢就要保持頭部,頸椎和胸部保持一個直線,適當的收腹來減輕背部的壓力。同時讓脊柱儘可能貼近靠椅,膝蓋也要高於臀部的位置!

6、膝蓋要彎曲

人在趴著睡時,腹部肌肉放鬆,容易導致脊柱前傾而加重。經常背疼的人,睡覺時最好側臥,膝蓋彎曲,從而減少對椎間盤的壓力。如果仰臥,可在膝下放一個枕頭,保持膝蓋的彎度。此外,床墊不應過於柔軟!另外腰部和膝蓋的保暖工作是一定要做好的!

文章標籤

鄭語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鄭語皓參與AED APP開發,因有AED搶救患者生命的經驗,一直想要建置能讓民眾快速找到AED的系統,雖然衛福部今年4月已完成「全民急救AED」App,但測試發現導航AED時易出現錯誤,甚至出現人在北市信義區消防隊AED旁邊,但系統卻還導航到消防隊外面AED的情形,因此他與其他約10名醫師共同成立醫創團隊,研發可精準定位、導航全台AED的「急救導航APP」供民眾免費使用。

以下為蘋果日報報導
https://tw.appledaily.com/new/realtime/20150929/701585/

心肌梗塞等因素常造成民眾心跳突然停止,若能於心臟停止1分鐘內,及時使用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AED)為患者進行電擊,急救成功率可達90%,衛生福利部於2013年完成各項AED相關法規,並建置公共場所AED急救資訊網(tw-aed.mohw.gov.tw),要求設置AED場所進行登錄,目前全台共約5千多台AED及1千多處AED安心場所完成登錄。

台北市立聯合仁愛院區醫師、醫創團隊創辦人鄭語皓今表示,使用AED搶救患者生命,就如同與死神賽跑,因每晚1分鐘使用,患者存活率將下降7%至10%,他於醫院急診室曾遇到一名年約50多歲心肌梗塞患者,因急救人員及時使用AED而救回男子性命,凸顯民眾突然心肌梗塞,一旁協助民眾須立即找到AED並進行電擊的急迫性。

鄭語皓說,因有AED搶救患者生命的經驗,一直想要建置能讓民眾快速找到AED的系統,雖然衛福部今年4月已完成「全民急救AED」App,但測試發現導航AED時易出現錯誤,甚至出現人在北市信義區消防隊AED旁邊,但系統卻還導航到消防隊外面AED的情形,因此他與其他約10名醫師共同成立醫創團隊,研發可精準定位、導航全台AED的「急救導航APP」供民眾免費使用。

鄭語皓說,急救導航APP目前已在Android系統的App上線,而iOS系統將在本周五上線,民眾可免費下載使用,以防民眾突然因心肌梗塞,造成心跳停止時,可立即搶救患者生命。(沈能元/台北報導)

文章標籤

鄭語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鄭語皓分享網路文章

奇美醫學中心全人醫療科主任暨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林高章指出,偏頭痛算是纖維肌痛症、又稱「公主病」的共病之一,藥物不是唯一治療之道,讓病人了解疾病成因,適當衛教,讓她們參與治療計畫,共享決策,才有可能事半功倍。畢竟,纖維肌痛症屬於慢性病,目前仍難以完全治癒。

林高章醫師提案例說,56歲陳女士,頭痛和全身痠痛到處看醫生,給予止痛藥稍微緩解,疼痛還是無法痊癒,被診斷為偏頭痛合併憂鬱,持續吃藥,然而症狀仍是起起伏伏;後來到奇美醫學中心神經內科他的門診,林醫師讓病人了解疾病成因,提供適當衛教,同時請病人參與治療計畫,共享決策,林醫師再從旁協助輔以藥物,目前已改善症狀。

案例是,48歲林太太,平時有高血壓加上失眠,最近也因時常頭痛,容易覺得疲倦,記憶變差,身體到處疼痛而求診。藥物反應似乎都不太好,加上病人不喜歡吃藥,醫師建議飲食控制,症狀還是時好時壞;後來也到奇美醫學中心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林高章門診,林醫師向病人說明疾病成因,提供適當衛教,讓病人參與治療計畫,林醫師再從旁協助輔以藥物,目前也穩定改善症狀。

醫師林高章再說,這兩位可能都患了纖維肌痛症、以前稱為公主病,合併有偏頭痛或憂鬱現象,體質特殊、加上身心壓力誘發,造成中樞敏感現象,產生游移疼痛、失眠、倦怠、認知退化、憂鬱情緒、腹痛、頭痛等多樣性症狀,病人常常到處看不同科醫師仍然無效,有的被當成心身症或憂鬱症,有的當成停經症候群候,有的被當成退化…等不乏其人。

林醫師強調,纖維肌痛症成因不明,通常發病在40-60歲,偏頭痛好發年齡於20-40歲,女性多於男性,美國約1,300萬人得此病,台灣盛行率約僅1%偏頭痛盛行率約9.7%,對於臨床醫師是治療挑戰。一般會想到此病的幾個重點是,好發中年女性、全身到處疼痛包含頭痛、止痛藥反應不佳、認知功能變差、易失眠睡不飽、倦怠感等。

林高章醫師提到,舊的診斷為全身18處壓痛點有11處以上即可斷定,新診斷基準以病人感受為主,不需要壓痛點,它需要兩項分數相加—a.廣泛性全身疼痛,指定處共19處,每痛一處得1分;b.認知功能不佳、晨起無睡眠飽足感、易倦怠疲勞、每個最高3分,總分9分。當a+b大於12分,症狀長達3個月以上,同時符合中度疼痛指數以上,即可診斷為纖維肌痛症,然後給予治療。

門診中林高章醫師診斷出病人屬易感體質,合併偏頭痛的機率,比正常人多出7-8倍,加上偏向年輕,容易被當成偏頭痛治療。現任台灣頭痛學會理事長林高章醫師強調,偏頭痛有診斷條件,還有特殊用藥包括翠普登類,止痛藥效果不錯。

醫師林高章重申,纖維肌痛症不同,藥物反應通常不會立即出現,對止痛藥反應不佳,病人時常到處另覓醫生,一般也無檢驗指標可以參考,臨床醫師難為,病人痛苦,最後尋求偏方、民俗療法、針灸等都大有人在。

他認為,只要病人了解誘發因素,如同預防偏頭痛一般,加上適當的有氧運動、水療SPA、打坐、太極、認知行為治療等,健保亦有核可藥物千憂解(Duloxetine)或利瑞卡(Pregabalin),且適當劑量服用,利用抑制中樞敏感作用達到止痛、改善睡眠、減少憂鬱。

一旦症狀緩解,病人就會有自信,可以自行調整身心狀況,逐漸加強運動能量,屆時即便停藥,也可以隨心所欲的控制這個惱人的病痛了。

奇美醫學中心全人醫療科主任暨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林高章表示,每年的5月12日,在慶祝母親節的前後,是國外紀念纖維肌痛症的日子。醫學的進步帶來更精準的治療,從病人的覺醒及參與治療計畫,讓醫師從旁協助輔以藥物改善症狀,或許可以節省許多資源浪費,不會因為愈來愈多的疾病發現,讓醫療資源無限制的被消耗掉。

文章標籤

鄭語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市售湯圓種類琳瑯滿目,除了「經典款」的無餡紅白小湯圓、芝麻或花生包餡湯圓及包肉鹹湯圓外,也有加入紅麴、紫米等成分的湯圓外皮及豆沙、抹茶、巧克力等風味的內餡。國民健康署提醒,湯圓外皮都是以糯米為主原料,需要更長的消化時間,最好避免以湯圓作為宵夜。

天氣冷民眾喜歡吃碗暖呼呼的湯圓,國健署建議,民眾選購食品時應仔細看清楚包裝食品的營養標示,買湯圓時也不例外,除了考量品牌與口味喜好,最好能優先選擇熱量、飽和脂肪及糖含量相對較低的產品。

日常飲食中飽和脂肪攝取過量將提高心血管疾病風險,而糖攝取過量不僅會造成肥胖、代謝異常與齲齒,也會刺激胰島素快速分泌,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且糖具有成癮可能性,影響健康甚鉅。

而許多民眾喜歡將湯圓當作飯後甜點或餐間點心,但糯米與米飯、麵條同屬於「全穀根莖類」,加上餡料中的肉類、油脂及糖都是熱量來源,因此食用時應減掉其他餐食中全穀根莖類、肉類及油脂類的分量,以避免攝取多餘熱量。除了減量食用外,民眾亦可掌握替換主食的訣竅,例如將當天正餐的飯量減少半碗至1碗,避免熱量攝取過多。

另外,炸湯圓在喜宴上或「宵夜場」也是廣受歡迎的食物,但油炸會增加脂肪及熱量攝取,常見如沾花生粉或淋上煉乳的吃法更會增加糖攝取,故建議民眾在家裡仍以水煮方式、品嚐滑而不膩的口感為宜,若外食炸湯圓,最好多人分食,否則一不小心熱量攝取就會過量。

國健署建議,在烹調無餡小湯圓時,可用天然的桂圓、枸杞、薑汁或桂花醬來提味,避免使用濃糖水或紅豆湯、花生湯等作為湯底;亦可加入豆腐、少許肉絲和當季蔬菜熬煮食用,可兼顧美味及營養均衡。

鄭語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鄭語皓關心您的健康,鄭語皓分享的健康資訊來自網路,僅供參考。

【早安健康/陳政宇整理編輯】你知道嗎?國際糖尿病聯盟統計,平均每12個成人,就有一個罹患糖尿病。在台灣,糖尿病人口更突破200萬人大關。

其中,只有近2成的糖友,疾病控制得當,未發生任何併發症。其餘的8成糖友,往往因 「害怕服藥」、「害怕打胰島素」,使疾病控制不佳。

其中又以「胰島素」為糖友最難以接受的治療。事實上,胰島素一點也不可怕, 它像是一把鑰匙,打開細胞通道,讓葡萄糖進入產生能量。

注射胰島素後,30分鐘內即可發揮效用,降低血糖。醫師之所以選擇胰島素,而非口服藥,是因每種藥有其特定作用機轉,因應個人糖尿病症狀不同,醫師會做出最適合的選擇。

「開始打胰島素代表病情變嚴重?」、「吃藥比較安全,不要打胰島素?」、「打胰島素會導致洗腎和失明?」根據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協會所做的糖尿病認知調查中指出,這些問題是糖友們最憂心的。但是,通通都只是「迷思」!

迷思一:開始打胰島素代表病情變嚴重?

糖尿病是因身體無法製造足夠胰島素,造成的慢性症狀。沒了鑰匙,葡萄糖無法進入細胞,血糖就會升高,故須倚靠外源注射,以協助控制血糖。

迷思二:打胰島素會導致失明和洗腎?

記住一個觀念,胰島素不會導致失明和洗腎,血糖控制不好才會。因此,規律運動、改善飲食、按時打胰島素將血糖控制平穩,你也可以和糖尿病和平共處!

若是糖尿病控制不佳,身體的器官、血管全浸泡在濃度高於一般人的「糖水」裡頭,時間久了,就會導致器官病變、血管異質化,發生嚴重併發症。吃藥、打胰島素,正是為了將高濃度的血糖變成正常濃度的體液。

迷思三:吃藥比較安全,不要打胰島素?

糖尿病藥物作用方式有:減少腸道葡萄糖吸收、刺激胰臟分泌胰島素...等。經過醫師評估糖友「缺什麼」,就讓他「補什麼」。

而且,選擇外源注射胰島素,對身體的負擔是最少的。因胰島素為蛋白質組成,口服後經胃腸道代謝,即失去效用。目前科技尚無法做出口服胰島素。

*胰島素使用注意事項:

1、按時且不間斷地注射,才能控制血糖平穩。

2、按時進餐。

若發生低血糖症狀如肌餓、發抖、冒冷汗、心跳加速、無力、頭暈、視覺模糊、嘴唇麻等,此時應 立刻進食3-4顆方糖或1罐含糖飲料,以緩解症狀。

當發生意識不清、抽筋、昏迷、嚴重紅疹、喘息、呼吸急促時,應盡速送醫。

3、每次更換注射部位,如腹部、大腿、手臂、臀部輪流注射。若偶有紅、腫、癢,應先避免注射該位置,幾週後即會消退。

4、常溫保存可以放置一個月,不需放至冰箱。若第一次從冰箱內拿出,應先於手中轉到均勻、不冰冷再注射,減少不適感。

5、剛開始注射時,可能因血糖值改變,導致暫時性的視覺障礙,一段時間即會改善。

資料來源: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協會 衛教資訊網

網路文章來自【早安健康】

文章標籤

鄭語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個人都想要有苗條的身材,可是生活在都會的男女忙到沒有時間運動,生酮飲食減重法最近很受大家歡迎,鄭語皓在此分享網路對於生酮飲食的觀念文章,鄭語皓關心您!!!

關於生酮減重,網路上總是有著各式各樣的評價,排擠、好奇、不以為然、躍躍欲試...。網路上不乏各種聲音,但我覺得有句話說得好「別讓沒走過這條路的人,告訴你此路不通!」身為一個為了減重,嘗試生酮邁向第4個月的使用者,我有一些心得想法,想和準備執行生酮,或者還不知道生酮是什麼的你分享,希望對大家有些幫助。

關於減重,你該有的基本觀念:

一個星期瘦幾公斤是標準?

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先定義清楚,我們所謂的減重要減的是體脂肪,不是水不是肌肉...是真真切切的肥油脂肪。

不管是不是生酮,不論是用哪種減重法,你要記住一個大原則,7,700大卡=1公斤脂肪。也就是說只要進出差能累積7,700大卡,你才有「可能」瘦下的不是水、不是肌肉是單純的脂肪。換言之,一個正常人假設一天總消耗2千卡,也要不吃不喝快4天的赤字,才有可能減到一公斤。

你有可能4天不吃不喝嗎?就算能4天不吃不喝,你確定你消耗的都是脂肪而不是肌肉或水分嗎?如果上述都沒有,請拋開「一星期能瘦下1~2公斤是很正常的」這種錯誤幻覺。醒醒吧!孩子,這根本超難的好嗎?如果減掉的統統是水分和肌肉,你又有什麼好爽的呢?水多喝幾杯就回來了,至於減掉肌肉那更是悲慘,因為還沒瘦夠,復胖兩個字就寫在你的臉上。

一般來說,如果以體脂為目標,我會建議一個月減個2~3公斤,就已經是個不錯的數字。

那麼你可能會說,那些fb廣告頁上,一個星期瘦7公斤,15公斤的人呢?總不會統統是假的吧!我這樣說吧.除非他天生體態異常,破個一兩百公斤;或者運動量驚人,一天消耗個幾千卡(像水上芭蕾舞者)這種,否則一個星期瘦那麼多,不會是正常人(也就是你跟我)可以做到的。至於做到的那些人呢?也不用替他們太高興,同前理由,多半只是水和肌肉而已,不堅持下去,也只是數字上的曇花一現,看開心地而已。

哪種減重適合我?

我覺得有目的性的去執行減重方法沒什麼不好,重點在於過程中,你得去聆聽身體的聲音,還有知道相對可能賠上的風險值不值得。

拿生酮來說好了,我就聽過一個故事,一個30來歲漂漂亮亮的女孩嫁人生子後,因為壓力、作息、飲食的不正常走上臃腫之路,久而久之,丈夫也拿此為嫌棄的藉口。漸漸地,她越來越不愛自己,丈夫也在外面搞小三。兩年後,丈夫更以她又醜又肥為由,提出離婚。失婚又憂鬱的她,陰錯陽差因為生酮瘦下了20幾公斤,當前陣子朋友指著媒體網文問她,生酮好像風險很大耶!你不怕嗎?她回說:你覺得我應該要漂漂亮亮的活到5~60歲,還是又醜又肥得熬到8~90歲呢?

其實減肥一直都是一種選擇,只是你要知道你付出了什麼風險!此外,每一種減肥都不是人人都適合,所以你可以跟風,但你不能期望別人對你的健康負責,網路上的所有建議就只能是個建議,適用於A適用於B,就算適用於8成的人,也都不能保證它100%適用於你,同理,就算9成的人不適用,也不能表示剩下1成的人不適合。

所以,所有網友的經驗都只能參考、參考、再參考。重述重點,聆聽你身體的聲音去調整適合自身的減重方式,以及在嘗試新的減重方式時,評估你要喊卡(暫停)的停損點。事實上,我認為定期血檢就是個不錯的輔助方式。

關於生酮,你可能聽過的傳言:

Q生酮不挨餓,吃飽飽一樣瘦?

其實這個傳言,不能說錯,但必須說,一樣有前提。生酮因為改變飲食的型態,以油脂為主,蛋白質為輔,所以就算吃了比較少的熱量,油脂下肚給身體的飽足感,依舊遠遠超過澱粉為主的飲食;再者,因為油脂和蛋白質需要身體消化的時間冗長,以及血糖變化不大,所以就不容易出現肚子空空,或者胰島素上下起伏太大,一下就餓,需要再度進食的感受。

另外,生酮到後期,當身體需要熱量,就會自己從體內的油脂(脂肪)去補充飲食上不足夠的熱量,這也就是為什麼,生酮到後期其實吃不多,或者執行斷食,你也不容易餓的真相。但你說這是不是挨餓,我覺得也算是耶!只是你可能不會有明顯飢餓感。

食物依種類、量、咀嚼程度由口腔進入、消化吸收,到形成糞便排出體外,大約24~72小時:

碳水化合物:由口腔到消化、吸收、血糖上升的時間約15分鐘至2小時。

蛋白質:體內吸收蛋白質的速度每小時約8~10公克,因此飲食中蛋白質量愈多,所需的消化吸收時間愈長,飽足時間愈久。

油脂:油脂的消化及胃排空所需的時間,是三大營養素中最長的,每小時10公克,平均3小時以上,甚至長達6~72小時。

Q生酮瘦的都是水,多喝幾杯水就會胖回來?

生酮初期因為飲食的改變,限制碳水化合物攝取,當肝醣漸漸用光,就會帶走大量的水分,所以身體的含水量變低,許多人也會有輕微脫水的情形。這個時候,你會發現體重掉很快,一個星期也許就2~3公斤,甚至你可能還會發現有些人,會在網路上高興地分享「我用生酮,一個星期瘦了5kg!」

這階段伴隨而來的可能會有一些抽筋等不適症,這都是水分流失以及身體微量元素流失的關係。所以這個階段的體重瘦下來,不用太高興,但要記得多補充水分以及身體流失的微量元素,幫助身體度過這適應階段。

那回到提問,生酮瘦的都是水?其實,除非你只生酮一兩個星期,否則時間拉長幾個月,當生酮狀態正式進入軌道,開始消耗身體的油脂後,就不會有瘦的都是水這個問題,自然也不會有多喝幾杯水,就全肥回來的狀態。但值得提醒的是,生酮狀態確實是讓身體處於低含水狀態,所以當你停止生酮時「復胖」個一兩公斤,也是很正常,那是身體含水量從低到正常的表現,並不是你身上就多了一兩公斤的油。

Q生酮很容易復胖?

其實這問題回到的是「你吃了什麼?」畢竟油脂的熱量確實是高,如果你的身體沒有在生酮狀態,卻又保持著生酮的飲食模式(多油進食),那麼澱粉加油脂,自然會不留餘力的把你的體重給拉上去。

另外,如果你的生酮期間,精神上熬得很辛苦,例如,因為健美比賽或短期減重,用了超人的意志去執行飲食模式,等到目的完了,自然,暴飲暴食、要把那陣子所有忍耐吃回來的心態,也會很容易讓你後面迅速復胖。

其實,歸總就是減肥是吃出來的,復胖也是吃出來的,所以不是生酮讓你復胖,而是生酮後你的飲食讓你復胖。再想想,如果生酮前的飲食就讓你有肥胖問題,生酮後恢復生酮前的飲食模式,又沒增加運動或其他調整,重回舊路,再次慢慢胖上去也是很自然的事呀!

結論:

生酮並不需要被神化,但也不應該將之妖魔化。個人認為,運用得當,它確實是個很好的減重手段。另外,網路上很多口口聲聲說「在生酮」的人,其實攤開餐表來看,也都是在吃低碳(低醣)而已。不過話說回來,如果低碳就能達到你要的目的,不管是健康還是減重,那麼,我覺得低碳也沒什麼不好,畢竟生酮的風險確實比低碳高。

文章標籤

鄭語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鄭語皓關心您的健康,鄭語皓分享的健康資訊來自網路,以下分享的文章僅供參考。覺得身體有不舒服還是要趕快看醫生喔!

62歲的余女士30年前曾因風濕性心臟病造成重度二尖瓣膜狹窄,接受心導管二尖瓣膜氣球擴張手術。近來因為運動耐力下降、容易喘、累,經心臟超音波檢查,發現二尖瓣膜狹窄復發,進行第2次心導管二尖瓣膜氣球擴張手術。

遭細菌感染引發心內膜炎 長久下來瓣膜受損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心臟內科醫師賴超倫表示,風濕性心臟病主要是因為小時候得到A群乙型溶血性鏈球菌上呼吸道感染,引發心內膜炎,長久下來造成心臟瓣膜受損,最常見的後遺症是二尖瓣(或稱僧帽瓣)膜病變,再來是主動脈瓣病變。

如果二尖瓣膜嚴重狹窄,考慮採用心導管二尖瓣膜氣球擴張手術,將狹窄瓣膜擴張。若二尖瓣膜鈣化或逆流嚴重,則不適合用氣球擴張手術,需採外科手術置換二尖瓣膜。

隨著公共衛生改善 風濕性心臟病患者漸少

過去公共衛生狀況不佳,受A群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而侵犯至心肌與瓣膜的風濕性心臟病患者很多。隨著台灣的醫療水準改善,罹患風濕性心臟病的患者越來越少,像余女士這樣的病患1年難得遇到幾例。

賴超倫醫師呼籲,民眾需時時關心身體上的任何小異狀,當發現運動時會胸悶、呼吸喘、容易累,應盡速就醫,尋求胸腔科或心臟科醫師確認是胸腔疾病或心臟的問題。

(文章來自:優活健康網)

 

文章標籤

鄭語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國內流感疫情進入高峰,加上近日寒流來襲,低溫狀況將使流感病毒更為活躍,許多人會選擇打流感疫苗來預防。不過有些民眾認為,打疫苗會降低自身免疫力,反而更容易感冒?日前LINE瘋傳「注射流感疫苗被科學證實在幾年後會削弱人體的免疫應答功能」的訊息,讓許多家長憂心忡忡,自己孩子打了疫苗後免疫力是否會降低?對此,衛福部疾管署澄清,LINE瘋傳內容是「錯誤訊息」,接種流感疫苗與人體免疫功能無關,建議民眾每年應接種流感疫苗。

根據LINE瘋傳的內容指出,美國一項醫學研究發現,接種流感疫苗的女性在幾年後的免疫應答功能被削弱了;換句話說,注射流感疫苗非人們想像可抵抗流感病毒,反而讓接種疫苗者因免疫力減弱,更易感染流感病毒。

疾管署表示,LINE瘋傳內容是「錯誤訊息」,據國外研究指出,每年接種流感疫苗者所產生的抗體,雖可能較首次接種者為低,但這與人體免疫功能無關,也不影響流感疫苗產生的保護力,建議民眾仍應每年接種流感疫苗。

以上文章來源:http://www.taiwanhot.net/?p=536383

鄭語皓分享網路文章,關心您的健康!

文章標籤

鄭語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鄭語皓分享網路文章-牙痛不簡單,趙書群醫師表示,臨床上常見的非齒源性牙齒疼痛有三叉神經痛和顳顎關節障礙。典型三叉神經痛會有臉皮觸及痛,類似針扎痛,疼痛為陣發性,只痛局部且不會臉皮疼痛,持續性疼痛。顳顎關節障礙是顳顎關節功能異常或咀嚼肌筋膜發炎導致,通常藉配戴咬合板、物理性熱敷、改變張口程度和藥物治療,大多可改善。

文章來源
https://tw.news.yahoo.com/%E7%89%99%E7%97%9B%E6%89%BE%E7%84%A1%E5%8E%9F%E5%9B%A0-%E7%AB%9F%E6%98%AF%E8%A1%80%E7%AE%A1%E7%95%B8%E5%BD%A2%E5%B0%8E%E8%87%B4-070000803.html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1名約30歲的男性病患,因右上牙齒疼痛就醫,經口腔及牙科X光檢查,初步診斷是右上第1大臼齒舊填補物不密合造成二次齲齒,移除齲齒後發現沒有涉及牙髓神經,只需樹脂填補牙齒。但數月後患者又因右上牙齒疼痛引發劇烈頭痛,再度就醫,牙醫師確認右上及右下每顆牙齒的牙髓活性及牙周狀況都正常,也並非顳顎關節問題,更沒有典型三叉神經痛症狀。

動靜脈血管畸形 導致牙齒疼痛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牙科主治醫師趙書群表示,牙痛雖然會引發頭部不適,但像患者應該不是牙齒問題,因此將患者轉診至神經外科,經核磁共振血管攝影,終於確診為動靜脈血管畸形所引發的疼痛。

牙齒疼痛讓人難以忍受,引起牙齒疼痛原因眾多,最常見嚴重齲齒造成的牙髓神經發炎、牙周病或牙齒外傷等。但偶爾也會遇到非齒源性的牙齒疼痛,齒源性的牙齒疼痛,經過牙科治療就可以得到緩解,但非齒源性的牙齒疼痛難以診斷和治療。

三叉神經痛 陣發性臉皮觸及痛

趙書群醫師表示,臨床上常見的非齒源性牙齒疼痛有三叉神經痛和顳顎關節障礙。典型三叉神經痛會有臉皮觸及痛,類似針扎痛,疼痛為陣發性,只痛局部且不會臉皮疼痛,持續性疼痛。顳顎關節障礙是顳顎關節功能異常或咀嚼肌筋膜發炎導致,通常藉配戴咬合板、物理性熱敷、改變張口程度和藥物治療,大多可改善。

臨床上常見許多非齒源性的牙痛患者,牙齒經過根管治療甚至拔牙手術,才發現並不是牙齒問題。牙齒疼痛原因有許多種,若牙醫師口腔及X光檢查後都確認沒有問題,或治療後仍無法緩解疼痛,則要懷疑非單純牙痛,建議病患請教神經科醫師做進一步檢查。

文章標籤

鄭語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